查看原文
其他

【进口报告1】中国购买力大崛起:改革开放40年来的进口侧结构性升级

人大重阳 人大重阳 2019-11-11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人大重阳”

本文大概5500字,读完共需7分钟

编者按:11月3日“进口贸易与世界发展”研讨会暨系列成果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顺利举行。会议发布了由人大重阳进口贸易研究组撰写的《中国购买力大崛起:改革开放40年来的进口侧结构性升级》、《中国购买力大布局:“一带一路”与全球市场转型》、《中国购买力大塑造:中国进口侧改革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三份重磅研究报告。报告发布会由《中国青年报》、《大公报》、《文汇报》、《证券日报》、美国《侨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反响很好。本文为第一份报告的精华版,点击阅读原文可以下载全文。余下两份也将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核心提示

中国经济崛起是全球化时代最重要的进程之一,进口与出口共同构成这一进程的两个侧面。以往,出口侧受到更多关注,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则使进口侧的重要意义得到阐发机会。


改革开放40年来,从"三来一补"起步的出口侧,如今看,却是"中国制造"从大到强的原动力;同样,从"技术引进"写起的进口侧,如今看,也堪称中国发展水平从低到高的助推器。为了使"中国进口"的意义在中国与世界发展变迁的大背景得到阐发,我们从三个角度做了一套系列报告,分别阐释:①从历史维度看,中国进口侧结构演化升级反映的是中国购买力崛起趋势;②从世界维度看,中国进口来源地分布日益广泛反映的是世界走向中国大势所趋;③从人类未来看,中国进口正在形成引领世界产业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描绘蓝图。


作为系列报告的第一篇,


本报告力图阐明以下主要内容:


破解十大误区:澄清关于中国进口的常见认识误区;


阐释三对关系:从进口侧与中国发展、中国社会、世界经济的关系演进,重新认识中国全球市场的渐进历程。


探寻两条路径:从需求、供给两方面的变革入手,探寻增加新兴消费需求、扩大有效供给对中国进口侧升级的作用途径。


提出四个建议:从讲好进口故事、赋予世界意义、续推进口升级、进口顺应改革四个角度,为中国购买力进一步崛起提出政策建议。


部分媒体报道截图

前言


中国进口,表明的是中国需求。2018,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国,中国进口的世界意义正在日益凸显。中国货物贸易进口从1978年占世界比重的0.8%、排名第29位,上升至2017年的占比9.7%、排名第2位。同期,进口规模从1978年的109亿美元跃升至2017年的18410亿美元,增长169倍。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从1982年的20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4676亿美元,增长233倍。自2014年起,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需求的强劲增长,反映着中国购买力的增长趋势,同时,也为世界带来不断扩展的巨大市场。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从低收入国家到中高收入国家,并大步迈向高收入国家的经济成长之路。在低收入阶段,出口受到更多重视;而进入当前阶段,进口的重要性必然更加凸显。本报告力图为四十年来中国进口的演进找到一种解释框架,这就需要首先从认识论上厘清关于进口的一些常见误区,再引入经济学方法来加以阐释。




一、如何认识进口侧?发展与误区


(一)中国崛起视角下的进口侧


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对外贸易,可被划分为"进口侧"与"出口侧"两个方面。以往出口侧受到更多关注,而进口侧的意义则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得以凸显。


什么是进口侧?进口侧,指以扩大进口规模和提高进口质量的方式推进对外贸易结构调整,矫正进出口不平衡的现象,扩大对外贸易规模,提高进口战略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进口侧升级推动供给侧产业升级转型,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国家贸易的稳定良好发展取决于进口与出口的相对平衡与良性促进。进口侧,相对于出口侧,其核心意思在于加大进口,促进我国进口口平衡,同时又不仅限于商品或基础商品的进口,而是广义上的进口,进口高新技术、人才、经验等。通过进口,引导其与国内产业的良性互动与竞争,从而推动国内的产业改革、自主创新、经济升级。


图 1:1978-2017 年中国进口总额 单位:亿美元


(一)纠偏中国进口的九大旧论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宣布中国将扩大开放,主动扩大进口是中国扩大开放的四项重要举措之一,中国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真诚希望扩大进口,促进经常项目收支平衡,中国将降低相关产品关税,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向世界开放市场。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进口新时代。在"进口新时代"下,我国关于进口的现有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且存在着许多误区。下面,本文将对关于进口的"十大误区"进行澄清和阐释。


一、"重进薄出"论("造不如买"):直接进口高新技术产品,省略研发、制作等环节,省时又省力。这种观点是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他人手中,极其危险和愚蠢。


二、"进口依赖"论:中国某些领域存在进口依赖,但全球化分工背景下各国都需要进口一些零部件,此外也要看到"中国制造"的自主化率正在不断提高。


三、"进口冲击"论:进口产品对于本土品牌造成了冲击与竞争,不利于中国本土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也要认识到,我国需要正视某些领域中国产品市场份额下降的原因。进口产品的冲击,会促进企业不断创新产品,提高质量。


四、"市场换技术"论:从8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外国轿车企业合资设厂,进行本土化生产,实现以市场换取汽车制造技术。这是上个时代中国技术较为落后时代的特定产物,已时过境迁。


五、"崇洋媚外"论:鄙夷国货,重视洋货,以为非舶来品无以显其尊贵,"以消费洋货为贵、为美"。所谓"外国的月亮比国内圆",极其荒谬。


六、"中国壁垒"论:西方国家常对中国进行指责,认为中国在许多领域实行高关税政策。但中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在多个领域降低关税,反而有的西方国家大搞贸易保护。


七、"外国倾销"论:一些地方存在重发展轻环保的思想,甚至为谋取非法利益不惜铤而走险,固体废物、洋垃圾等"外国倾销品"非法入境问题曾屡禁不绝,现已得到遏制。


八、"资源掠取"论:污蔑中国以贸易方式夺取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称所谓"债权帝国主义"。这一论调是"中国威胁"论的一个分支。


九、"中国错买"论:中国对农产品和部分低端工业品的进口受到了不少人的不理解,认为中国错买了贸易产品。他们忽略了时代特点以及中国自身特点。


十、"抵制洋货"论:这是由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推动的一味拒绝洋货的思想,是封闭的、不健康的,与当今中国包容开放的大国形象不相符。


二、进口侧结构性升级与中国购买力的大崛起


进口侧结构性升级的表现有一下三方面。首先,从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看,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提升,中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改革开放40年中国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布局,逐步成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枢纽之一,深刻影响着其未来发展。《2017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全球价值链中的无形资本》中也指出:中国正在摆脱"世界工厂"的标签,走到全球价值链转型升级的最前沿。这显示了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地位的稳步提升,中国企业正逐步跻身于高技术附加值的上游生产商之列。




其次,从中国社会生活演变看,改革开放以来中产阶级群体崛起,消费者的生活,消费观念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观念逐渐变化,消费者追求更多更高质量的服务贸易。中国的中产阶级人口数量已经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中产数量在2000-2015年间增加了3800万人,财富增长了5.6万亿美元。2015年中国中产阶级占全国成年人口的11%,占全球中产阶级人数超过16%,高达1.09亿人,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3亿人。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对高品质服务的需求在不断扩大,重视生活质量,对信息、医疗、养老、家政、旅游等新型服务消费需求明显增加。其中以数字贸易为代表的新兴服务贸易增长迅速,优化了贸易结构,提高了发展质量,使得中国在一些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再者,从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变看,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游离于世界体系之外,进口需求不密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需求逐步影响世界;在新时代,"中国买家"已成为国际贸易重要力量。历经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对外投资增长迅猛,逐渐成为最大的买方市场。自2000年以来中国对外并购实现连续六年增长,2016年更是一跃超过加拿大和美国成为全球跨境并购最大收购国。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仍将是全球跨境并购的活跃主角。过去中国主要依靠人口红利的高速发展,未来将更多地转向依靠资本红利和技术红利,这将对带动世界贸易增长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三、以“市场高度”解释进口侧结构性升级

从"市场高度"看进口侧结构性升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先后经历了"奖出限入"、"出口创汇和技术引进"、"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以及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大宗产品、重要资源的战略演变,见证着中国的"进口侧"结构处于在不断升级与完善的过程。


(一)从"粮食换汽车"的进口到"汽车换汽车"的进口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较低,且需求相对单一,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等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为主,注重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即所谓"粮食换汽车"。这一阶段符合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夏-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随着经济逐步发展,中国出口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则持续上升,同期,中国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带来大量的资本货物需求,使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增长十分显著,逐步具备了生产"汽车"的条件,开始由进口替代型工业化转型为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模式,开展产业内贸易,即所谓"汽车换汽车"。这一阶段符合保罗·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


(二)四十年来,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上升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提出了"经济成长阶段论",他认为经济发展的6个阶段依次是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


中国经济在1977-1987年间实现了起飞。这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实现的历史性跨越,之后中国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引导下,国家的产业以及出口的产品开始多样化,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不断增多,厂家和消费者热衷新的技术和产品,投资的重点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了资本密集型产业,国民福利、交通和通讯设施显著改善,经济增长惠及整个社会,企业开始向国外投资,一些经济增长极开始转变为技术创新极,中国逐渐攀升至全球价值链的中上游位置。


(三)中国进口侧出现了结构性升级原因


中国进口侧出现结构性升级的原因:宏观上,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出口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微观上,消费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市场需求影响进口高度。最后,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需要通过贸易继续加强国内外资源的转化力度,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利用与配置资源,以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需求侧变革引起的进口侧升级


(一)中国与国际市场不断融入的四十年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不断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对外贸易呈现出以出口为主向以进口为主转变的特点。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在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来一补"的企业模式,并积极承接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经济体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新世纪伊始,中国融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加快。2001年,中国结束了长达6年的谈判,正式加入了WTO。中国与世界的贸易联系不断密切,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加。2001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仅为206.4亿美元,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已经达到25632.55亿美元,增长率近百倍之多。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建设迅速,截止2017年底,中国已与16个沿线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另一方面,中国对外贸易更加强调进口。2008年,中国货物进口额为11325.6亿美元,截止2017年,中国进口贸易额已经达到18409.8亿美元。


(二)需求侧结构性变化与进口侧结构性升级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融入国际市场,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日益提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在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的需求侧正经历着结构性变化,需要进口侧结构性升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图 4:2017 年中国进口商品结构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进口侧结构性升级


一方面,进口侧结构性升级带来的先进生产要素进口,将会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换代,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提升国内企业运营能力,提高供给质量,调整供给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进口侧结构性升级将加剧国内产业的竞争,低效的企业将被淘汰,高效的企业将最终得到升级,有助于推动产业整体发展,淘汰落后产能。


五、政策建议

一、讲好改革开放四十年视角下的中国进口故事。应以进口侧结构性转型的经验和发展前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建设,同时应通过大力宣传的方式加强干部群众对这一问题的了解,并将中国经验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讲述中国故事,开出中国药方,分享中国智慧,助力全球治理。


二、中国购买力崛起要具有世界意义,推动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应大力推动国际框架内的经济多边合作,将中国的发展与其他友好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中国进口侧结构性升级既利国利民,又真正意义上地造福世界。


图 5:2017 年中国主要进口来源地占比


三、继续推动进口侧结构性升级。首先,中国应继续推动贸易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结构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第二,中国应该注重保持进口与出口的平衡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三,中国应坚定地推进贸易自由化,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


四、中国进口战略应服从于中国供给侧改革。大力引进外国高新技术、先进产品、以及相关领域人才与经验,并且有选择性地增加外国产品的进口量,增强国内良性商业竞争,继而推动中国经济由需求侧驱动型经济结构变为供给侧驱动型经济结构、由加工贸易升级为创新经济模式。


结   论


过去40年,中国的出口带动"中国制造"走出去;未来四十年,中国的进口将吸引"全球制造"走进来。中国进口侧的转型升级,是中国"市场高度"演化升级带来的必然结果,而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如今又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这一项新的工程。中国应继续秉承开放互利的信念,坚定不移地推动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增加进口战略在中国整体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以进口侧转型服务于供给侧改革。中国的购买力还会持续崛起。面对当今国际形势,中国应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应充分利用其不断崛起的购买力为全球经济注入一剂强心针。同时,中国也要重视内部市场,继续推动贸易结构调整,以进口侧转型服务于供给侧改革。


《中国购买力大崛起:改革开放40年来的进口侧结构性升级》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

王    文  人大重阳执行院长


主要执笔人

贾晋京 人大重阳院长助理

陈晓晨 人大重阳国际研究部主任

关照宇 人大重阳院副研究员


课题组成员

张婷婷 人大重阳助理研究员

何雨霖 、杨远航、杨婷婷、李沁梦 、张    晟、曹茗然、雒景瑜  均为人大重阳实习生


全文下载请点击:

 http://www.rdcy.org/Index/news_cont/id/51740.html

推荐阅读

【预告】特朗普输了众议院,中美关系怎么走?人大名教授时殷弘深入解读

【聚焦】中国购买力到底多强?这个报告发布会的精华内容全在这里了

【深度】进博会在即,九种关于进口的观念须纠偏

长按关注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3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